行走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正在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火热展出中。
此次展览面积1300余平方米,以故宫《石渠宝笈》为主线,分为“展卷、观山、赏花、浴马”四个展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展卷”是实物展区,经故宫博物院专家、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甄选出《石渠宝笈》中26幅代表性书画作品,以1:1的比例还原仿制。余下三个展区则是将传统书画作品与数字技术融合,将经典画作进行创意诠释。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13周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免费参观,七夕将近,更有99元惠民双人套票。
26幅传世名画,藏着画家的心事,记着历史的答案。有人停留一秒,匆匆掸去岁月的尘埃,有人驻足良久,叩问华夏千年的喜怒哀乐。本文将“展卷”区26幅字画逐一简单讲解,分享名画背后或诙谐、或诡谲的故事。
晋——走进“三希宝帖”, 赏行书之美
《伯远帖》:都夸字好看,没人问问王珣为啥难过吗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伯远帖》的起笔多顺锋直入,线条中间多按笔,收笔则提按结合。笔画转折处大多方正刚劲、行笔遒劲、停顿自然,较多地保存了楷书用笔的严谨性,笔画还略微带有隶书的韵味,显得潇洒古淡,体现了东晋时代行书艺术走向成熟形态的丰富面貌。
《伯远帖》是一件简札,是王珣怀着痛切心情与人倾诉所作,书写保持了书法家的自然、随意状态,它奠定了王珣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书法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难以估量。
《中秋帖》:米芾半夜坐起来,我临这么好,怎么被发现的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与《伯远帖》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所刻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在东晋尚无法制造,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这般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隋——“隋”心所欲,“隋”遇而安
《游春图》:您的好友发布一条“岁月静好”朋友圈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唐——大唐风华,谁与争锋
《步辇图》:唐太宗的C位形象如何凸显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
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
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六逸图》:没空调、没风扇怎样避暑
《六逸图》卷,唐,陆曜作,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766厘米。
此画以汉晋间名人逸事为题材,刻画人物故事,出现在画中的人物有马季长(马融)、阮孚、边孝先(边韶)、陶潜、韩康、毕卓等六人。
所谓六逸,画的是从汉到晋的六位文人逸士。其中躺卧吹笛的主角,是东汉大儒马融。脱光了一躺,拿个笛子吹奏,已看不出史书上所说的“美辞貌,有俊才”。
边韶是东汉时一位以文章学问闻名天下的老师,口才极佳,说起话、讲起课头头是道。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这幅《六逸图》中的边韶,露着大肚皮,手里抱着书,把脚放在案几上呼呼睡大觉。看来不管天气多热,脱光了抱着书就是睡的香。
《六逸图》无款印,卷首有“陆曜画逸人图,李太尉旧物”行书11字。此画明显带有六朝的绘画风格,人物形象古拙,有些人物线条稍显硬滞,在传世的中国绘画中,鲜有类似风格。
《冯摹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风由质趋妍的代表性作品,后人把它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行笔似奇反正,若断还连,通幅作品于不经意处而天机自动,真可谓“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从而达到形与神、情与理、法与意、文与质的完美统一。
传说唐太宗在世时把《兰亭集序》“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临摹十本以赐近臣。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临摹最为近真,较好地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形貌与精神。我们现在欣赏的,正是这一临摹本。
五代——看似静悄悄,实则甚精巧
《重屏会棋图》:他们四个真的在下棋吗
《重屏会棋图》卷,五代,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此图是现存最早的描绘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宫廷生活的画作。图中头戴最高帽者为李璟,另外的会棋者皆是李璟的兄弟。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曰“重屏”。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李璟为了保全自己皇位并安抚弟弟们,登基时就颁布诏令实行兄终弟及制,这幅画中的棋局便是例证。棋盘上只有黑子没有白子,说明并不是真正的下棋,棋子排列成北斗七星图案,这是古人对“天”的象征,且指向了正在记录棋谱的皇帝李璟。所以,棋盘博弈背后,其实暗示了争夺王位的残酷血腥宫斗。
《阆苑女仙图》:传世孤品,仙气飘飘
《阆苑女仙图》卷,五代,阮郜作,绢本,设色,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
此图是阮郜传世孤品。“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有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当是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有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写生珍禽图》:古代美术教材,大师一对一辅导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昆虫刻划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宋——文化集大成者,一个神仙打架的时代
《寒雀图》:天然野趣,尽显自然
《寒雀图》是北宋画家崔白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绘枯木及九只麻雀飞动或栖止其间的情景,九只小雀依飞鸣动静之态散落树间,自然形成三组。作者以干湿兼用的墨色、松动灵活的笔法绘麻雀及树干,明显区别于黄筌画派花鸟画的创作技法。
作者并没有侧重去刻画麻雀飞鸣、腾跃、抓痒、憩息、俯仰、窥视等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情,而是把禽鸟“地偏无人之态”的天然情趣,描绘得活灵活现。在那寒凝大地的自然界里,万物都处在宁静寂灭之中,而作者却别出心裁,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几只活跃跳动的小小麻雀,给荒寒的自然景色增添了生机,赞美了生命力的顽强不息。
《清明上河图》:繁华之下暗藏危机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画家以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渔村小雪图》:开卷已觉冷风拂面
此画是宋代画家王诜被贬之后所绘的一幅设色山水中国画,上有宋徽宗的题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后段的一片林木虬曲,杂树以水墨点缀而成。
卷尾上有乾隆皇帝依苏东坡题《烟江叠嶂图》韵之七言诗,称此图开卷“已觉冷风拂面浦,又如湿气生银田”。可见这幅画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位,所以清代著名画家王石谷才将它作为枕中秘宝而收藏。
《货郎图》:像不像小时候缠着妈妈买零食的你
《货郎图》是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团扇绢本水墨淡设色画。李嵩创作过多幅货郎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的规格是纵25.5厘米,横70.4厘米。
全图描绘了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南宋时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此画线条细腻雅致,货担上的物品用笔如丝、柔韧圆转,而人物的衣纹则使用颤笔,转折顿挫恰当地表现出下层妇孺身着布衣的特色。细劲线描,传神地勾出朴实的形象,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千里江山图》:天才画家的18岁,在画中活成永恒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北宋,王希孟作,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
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可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且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元——江山如故故人无,诗画诉相思
《挟弹游骑图》:古朴雅致,悠哉闲适
《挟弹游骑图》,赵雍所绘,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轴,纸本,设色,纵109厘米,横46.3厘米。此图经清内府收藏,有嘉庆、宣统诸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画面简疏,一人一骑、二树及坡地。图上人马先以淡墨勾线,后施色彩,晕染匀净。树木则用双勾填色,工整精细。全图画风古朴雅致,有唐人笔意。
古今以游骑射猎为题材的图画不可胜数,但大多是对射猎场面的描绘,如此图般绘写游猎之人闲适地搜寻猎物的作品则寥若晨星,别具巧思,耐人寻味。赵雍独具一格、匠心独运的绘画风格于此可见一斑。
《夏日山居图》:归去,隐去,向深山更深处走去
《夏日山居图》,元代画家王蒙所作。蒙人入主中原,许多汉姓文人都深自晦匿,或逃遁山林与僧道为伍,或浪迹江湖,隐逸而终,以逃避现实的困厄。王蒙隐居于黄鹤山下,以造化为师,寄情山水,或写崇山峻岭,或画浅汀平坡。内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隐居生活。
此图笔墨湿润,仿董、巨而有变化。全图结构繁复充盈,但在稠密中仍透出灵动的气韵。画幅左下绘有一点景的草舍,屋内有一怀抱婴儿的女子,其写实的世俗生活场景使得整个画面有了温情的诗意。
《浴马图》:内裤外穿的不仅仅是超人,还有我们的祖先
《浴马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古画。图分入池、洗浴、出池3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浴马图》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
我国古代的裤子分为“袴”和“裈”,前者为外裤后者为内裤。裈产生年代甚至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晚期,《浴马图》中马倌们穿着的,正是犊鼻裈。就如图上所展现的,从形制上来说,犊鼻裈类似于平角内裤,也就是现在说的“大裤衩”,属于亵衣的范畴,但是当时的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行动方便,也会直接把它作为外穿服。原来超人流行的“内裤外穿”,早就出现在中国了。
《二马图》:一个爱憎分明的艺术家
《二马图》是元代画家任仁发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画面很简单,画幅前边是一匹壮实、膘肥肉厚的花马,昂首,踏着轻快的碎步,尾巴扬起飘动,显得自在得意。随在这匹马后边,则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条条肋骨清晰可见,它低着头,步履蹒跚,尾巴蜷缩着,显出吃力疲惫的样子。
作者将瘦、肥二马喻为清官和贪官,通过艺术形象和作者自己的题跋,抨击和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表现了其褒善贬恶、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其作为地方官吏的社会责任感。
《枯木竹石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枯木竹石图》轴,元,赵孟頫作,绢本墨笔,纵108.2厘米,横48.8厘米。
枯木竹石图是历代文人善画的题材,约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尚,终元一代盛行不衰。
赵孟頫主张“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从此图署款和绘画风格推断,当是赵孟頫晚年之作。
明——我寄山水与相思,山水还我缕缕情
《西山雨观图》: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明代画家沈周作,纸本,墨笔,纵25.2厘米,横105.8厘米。
画面描绘苏州西山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景色。沈周仿南宋书画家米友仁的笔法,描绘峰峦连绵起伏,山间云雾出没,林木层叠,村庄、湖泊、小桥被笼罩在烟霭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不见线条及皴擦的痕迹,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独到的审美韵味。
卷后题跋者都是苏州地区的文人墨客,他们常互邀相聚,饮酒赋诗,切磋画艺,探究学问,他们在诗跋中表达了对《西山雨观图》的赞美,可见该图在明代中后期文人中产生了颇为重要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共鸣。
《洛阳春色图》: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洛阳春色图》,明,陈淳作,纵26.2厘米,横111.3厘米,纸本墨笔,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牡丹享有“国色天香”的美誉,以生长在河南洛阳的最为著名。本幅绘湖石牡丹,色墨并施。花卉用没骨写意,湖石用枯笔勾皴,淡墨涂抹,浓墨醒目,有艳丽清新之感。本幅为画家57岁时作,体现了画家后期笔墨简练酣畅,既刚健又不流于粗犷,笔简神完的风格特点。
《梅花焦叶图》:芭蕉伴梅暮色中
《梅花蕉叶图》是明代画家徐渭所作,纸本墨笔,纵133.7厘米,横30.4厘米。
此图采用半边式构图,将所绘梅花、芭蕉集中在画幅左侧,仅以小块湖石点缀画心底部,求得欹侧中见平衡。全画用淡墨染地,表现暮色沉厚的雪景,蕉叶、梅花皆以舒缓的细笔淡墨勾画、点写,不求形似,略具大意而已,尽显画家自信不逊前贤,“大叶尽胜摩诘雪”(见《徐文长逸稿·卷四·“芭蕉”诗》)的孤高个性和创作水平。
《事茗图》: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事茗图》是明代唐寅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事茗图》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是作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代表作。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黑,皴染圆润,凹凸清晰可辨。远处峰峦屏列,瀑布飞泉,屋舍置于四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清净宜人。画面用笔工细精致,线条秀润流畅,墨色渲染精细柔和。
该画画完后,唐伯虎还自题五言诗一首。诗日:“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将友人名号“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字体为行书,潇洒优美,故名《事茗图》。
清——书画讲述流去的古国风华
《花鸟图》:中西合璧,自成一派
《花鸟图》是清代郎世宁创作绢本设色画册,共十开。款署:“臣郎世宁敬画”,下钤“郎世宁”朱文印、“写生”白文印。每开均有钤“郎世宁”“写生”印。鉴藏玺印有:“乐寿堂读书记”“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等。每开均有乾隆朝内阁大臣梁诗正的题诗。
此图册分别描绘了牡丹、兰花、罂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艳丽多姿的花卉和体态生动的蝶、鸟。构图上取法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以虚托实,注重对所绘物象的突出。在表现技法上,则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的特点,以工致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叶片以及鸟雀的羽毛质感和体积感,呈现出与传统的中国花鸟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这种“中西合璧”的画风成为清代宫廷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睐。
《三希堂记意图》:书法父子的日常二三事
《三希堂记意图》,清代董邦达创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史上关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故事有很多,此图即表现其中一则。据传,王献之自幼学书甚勤,全神贯注。王羲之趁其不备从身后欲拔其手中之笔,却未提起,于是称赞他握笔有力。
图中,献之神态端凝,伏案作书,羲之正欲提笔,人物生动,画面情节性很强。以人物故事题材,山水、楼阁作为环境衬托。画以水墨为主,略作淡设色,笔墨清朗,儒雅涵蓄,富文人画韵致。
《晚梧秋影图》:摆脱规则,尽显真性情
《晚梧秋影图》,清,王翚作,纸本墨笔,纵76.8厘米,横41厘米。
通过恽寿平的长题可知此图是王翚“酒酣兴发”之作。酒酣的王翚摆脱了其长期学古、仿古、摹古所受到的画法、画章的束缚,从而以笔墨抒发他的所见、所感的真性情,“戏为造化留此景致”。
图中树木的布局没有按照传统攒三聚五的程式,而是根据自然所见,直接将或直或曲或斜的树木一列排出,雁行的排列法,将画面空间分割成前后二部分:前景以蜿蜒的清溪为主流,景致疏朗;后景以草堂为主体,景致繁密,前后景的疏密呼应,使得本图在构图上既自然又有层次,别具一格。
(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文图资料参考行走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主办方、故宫博物院官网等)
标签: